如果賴榮興的珊瑚法界讓你感動一時,
不妨跟著主人從珊瑚法界出發
沿著港口散散步,
讓消逝在巷弄中的老故事為你帶路
觸摸南風澳仔的歷史溫度。

南方澳,這個古老風華的小漁港,
明天的新風采,
不停歇。。。

最大艘的船在我這 — 第三漁港

第三漁港興建於民國54年,是南方澳最晚完成的漁港,與第一漁港緊鄰南安里,因為港區平地大部分是在建蘇澳港時屯海而成,周圍居民因此較其他漁港少一些。

民國60年代中期自日本引進大型圍網鐵殼船,當地人都叫大型圍網船團作『大組』,因為其漁法必須以五艘船為一組來操作,當然漁獲量也比一般漁船多更多;在『大組』滿載而歸時,通常也是第三漁港最為熱鬧的時候。

南方澳的大型圍網船隊曾多達八組,每組5艘船,總計四十艘作業船隻,截至目前更是台灣唯一的大型圍網作業基地,目前僅剩2組船。

但是大型圍網的人事成本高、作業速度慢,再加上油價飆漲,業者打算轉型,大型圍網將走入歷史,可能不久這兩組船也會消失了。

照片及其他說明:
※以往大型圍網在整理漁網的浩大作業,這樣的畫面也慢慢走入歷史。

※6月鯖鰺禁漁期實施後, (政府規定每年的6月1日~30日禁止鯖鰺漁船在北緯24度以上的東北海域作業。) 南方澳第三漁港碼頭整補網的情景。

南方澳行船人的兄弟~南方澳大橋

南方澳大橋是亞洲第二座單鋼拱橋結構,橋身設計風格簡潔俐落,具時代感。大橋位於蘇澳港口的左側,銜接內埤豆腐岬與第三漁港之間的陸上交通。

其前身因造型貌似駝背,居民皆暱稱為駝背橋。新的跨港大橋工程於民國85年動工,民國87年工程完畢,駝背橋也於同年被拆除。

照片及其他說明:
※在更早於駝背橋的南方澳,交通還需要仰賴渡船接駁,古早曾經多達3個渡船口之多。
※建議遊客可以走第三漁市場,從橋下的螺旋梯登上南方澳大橋。
※造型特殊『人』字型的白色跨海大橋。

水泥豆腐的傳說~豆腐角(豆腐岬)

豆腐角是宜蘭早期僅有的兩個海水浴場其中之一,日治時代的日本人在此建造兩塊不知道用途、看似豆腐的水泥平台,當地人稱之『豆腐角』,後又稱『豆腐岬』。民國後,政府計畫將豆腐岬打通做為漁港的新出口,但建設過程中適逢颱風來襲,巨大風浪打進港內,造成漁船翻覆無數,計畫就此終止。

豆腐角現今其實已不存在,關於它的消失有兩種說法。一則,因開設新港口工程時,兩側山壁炸下來的岩石廢土掩蓋了豆腐水泥台;另一說,是在開港口工程中被炸毀。無論豆腐角是否真的消失,地名已被習慣性使用至今。

照片及其他說明:
※豆腐角舊名『朴仔腳』。附近的黑色片岩是早期建造石板屋的好材料。

※現今的豆腐岬。

漁船的休息站~造船廠

造船廠區是在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建港時就已經規劃好的區域。因為造船屬工業性質,於是就設計在距離住宅區較遠的地方;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日本人曾祕密地在這裡製作自殺式水雷快艇,這個祕密連過去在廠區工作的人也鮮少知道。

造船廠的前方通常會有像火車鐵道般的軌道舖在水泥斜坡上,水泥斜坡緩緩斜入港內,船隻要修理時,工作人員會放軌道車,沈到漁船的正下方,等確定軌道車的支架固定船隻後,再將漁船整艘拉上岸,這個動作叫『上架』。因為漁業已較沒落,鮮少聽說有人要訂做新船,所以上架的船隻多半是要修整保養船體,例如重新油漆,或修理內部機器構造。

照片及其他說明:
※目前南方澳的造船廠,僅剩2家,皆位於同一區域。
※專門釘製木船的工具,但現早已沒有人做木船,已被玻璃纖維船代替。

※仔細觀察造船廠的岸邊,在路地上不只火車需要鐵軌,船要出入造船廠時也是需要鐵軌的。

橄欖腳的內埤港~第二漁港

第二漁港又稱為『內埤仔港』,馬偕神父來南方澳傳教時,教授村民種植橄欖樹,因此,早期這裡又叫做『橄欖村』。日治時期,有半段的內埤仔港原本是可耕作農作物的濕地良田,民國44年時,挖地開港,才有今日第二漁港的規模。南方澳有一自然地理上的特殊連島沙洲地形,就在現今港邊靠近北濱二村一側民房的區域。早期這裡僅是一座的小沙丘,無人居住,後因人口大量湧進,漸有先民在此定居;港邊另一側,民宅皆靠崖壁而建,宅房很淺,猶如與港和山在爭地一般。

照片及其他說明:
※第二漁港又稱為『內埤仔港』。

※南方澳最古早的廟—昭安宮,位於第二漁港附近。

北方澳人的第二個家~內埤海邊

南方澳有兩個海邊,一個是岩岸的『豆腐岬』,另一個就是這個砂岸『內埤海灘』,它不只是內埤漁港的堅固屏風,也是賞海聽濤的極佳據點。背山面洋,水質清澈,景色秀麗,現在人稱他『白色情人灣』,是欣賞旭日東昇、弄潮觀濤的優美景線,也是夏日戲水浮潛的絕佳休閒去處。而海面雖然看似平靜,實則暗潮洶湧,民眾遊憩時應該更加小心。以前常有瘋狗浪,總會有遊客不小心遇難。據說自從海邊旁供奉了觀世音菩薩後,就少有遇難事件發生。

而這裡的風浪卻正是適合風帆運動的推廣,近年來,有國際性風帆協會的人建議在這裡建設國際級的風帆中心,政府單位也積極規劃籌設,希望未來風帆中心將是南方澳的另一項特色。

照片及其他說明:
※此區域的景觀有:北濱公園、北濱二村、內埤海灣、南安國中,皆在同一區域。
※南安國中校區內還成立有『南安國中漁史館』,陳列許多南方澳漁法的模型。

※北濱公園內有著十幾件以石頭拼成的畫作,這些都是一群北濱二村熱心耆老的傑作。
耆老們用自己閒暇的時間,撿拾海邊的石頭來製作南方澳特有魚類的石頭畫,並將作品佈置在北濱公園內。

學園記憶~上學小路

順著南興路到山腳,走上左邊上坡階梯,就可到南安國小了。這一條路是南方澳人記憶猶新的路,因為大部分的人只要想上國小都必須走這一條路。小路很陡,但兩側依舊蓋滿了小小間的房子,即使再舊地重遊,還是會對這些矮房感到驚訝。這些房子也記錄了南方澳在漁業及人口最發達的時期,和老一輩人家為生活所受到的苦。南方澳在過去一向是一個地小人稠的地方,為謀生而來的新移民在擁擠的平地找不到居住的地方,只好往陡峭的山坡地而去。

南安國小內有個半露天階梯式的活動場地,羅馬式的石柱、兩層樓的挑高建築設計。此處是觀看南方澳的另一絕佳處,比起蘇花公路上的昭安觀景台一點也不遜色。同時將南方澳的海灘(內埤海灘)及漁港(南方澳漁港)盡收眼底。

照片及其他說明:
※圖1上學路上的石頭屋。圖2是上學小路。圖3是現今的安南國中。圖4是南安國小。

※南方澳裡共有兩個學校,一是南安國小,二是南安國中。民國六十幾年時,南安國小一個年級曾經達7個班級。可見當時人口的現狀。

現撈的最新鮮~南寧魚市場

南寧現撈魚市場位於第一漁港和第二漁港之間,主要是針對第二漁港內近海漁船的漁獲作交易。『現撈仔』是指一日或半日的捕漁時程漁船。他們捕的漁獲最新鮮,是喜愛海鮮熟客的第一選擇。

每天下午三、四點,是南寧魚市場最熱鬧的時候。漁船一艘接一艘的進港抵達市場卸貨,船家與魚商么喝著魚價高低,當天的交易代表船家一天辛苦的成果,而老饕、觀光客們也會到此選購魚材,回家烹飪或交由餐廳現煮現吃。

照片及其他說明:
※南寧魚市場是南方澳內最熱鬧的一個!下午三、四點漁船入港,是最熱鬧的時候。

最年老的漁港~(第一漁港)南方澳港

第一漁港是南方澳最早發展的地區,日本人有亦將這裡建設成日本漁民的移民村,建港之後,第一漁港變成為南方澳最繁華熱鬧的地區。到了五○年代,因漁業蓬勃發展,曾有3家電影院開設在漁港周邊的盛況。現在漁港的最內側是南天宮媽祖廟,廟內金媽祖的聲名,讓來此進香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,更帶動漁港的經濟繁榮。沿著港邊的道路就是南方澳的主要幹道,街上多為海鮮餐廳及販賣魚罐頭等的特產店。

照片及其他說明:
※第一漁港又名南方澳漁港,建於日治時代大正十年(民國10年),現在已是近百歲了!
※南方澳漁港曾經施工縮小過兩次,所以現在的漁港,比日治時代的時候還小。

金讚讚的金身媽祖~南天宮

民國39年簡阿祥先生發起籌建南天宮媽祖廟,於民國45年正式落成,從此成為南方澳居民的主要信仰中心。廟內供奉有湄州黑面媽祖,神像獲得的過程有著戲劇化的故事來由。民國70餘年時,有一艘頭城籍的漁船返航時遇到颱風,由於視線過差,轉而駛向南方澳停泊,被檢查哨人員發現船上的密艙,藏有五尊湄州媽祖神像、兩尊觀世音像和一尊關聖帝君,引起地方人士的熱烈反應,希望能將媽祖神像留下安奉,最後用刈杯爭取到媽祖的『聖杯』,這五尊湄州媽祖就此供奉在南天宮內。民國78年時,信徒集結19艘漁船和85艘護航船,齊同道湄州島祖廟『謁祖、刈香』,這在兩岸尚未互通的年代,可說是創下驚人之舉。另外廟內還有一尊以足金打造的媽祖,香火鼎盛,可是名震全台。

照片及其他說明:
※南天宮的一樓有黑面媽祖,二樓是玉面媽祖,三樓是金媽祖。
※媽祖的生日:農曆三月二十三日。



魚產品大集合~海產街

南方澳的海產街位於第一漁港的北側,街上的商家主要是販賣南方澳特有魚類的特產店、烹飪新鮮海鮮的餐廳和小吃店,平時來南方澳的遊客都會來這裡出海先或買特產。這裡的鮮魚多半可以跟現撈漁船的船家直接進行交易,與北部其他漁港相較是價廉味美。小吃店則可嚐到現做的魚丸或鯊魚煙;而特產店裡,主要販售魚罐頭、魷魚絲、魚肉絲、和小蝦米等,種類相當豐富。

照片及其他說明:
※這裡的石花菜做法十分傳統,口感極佳,遊客來此可以嚐嚐。
※因為南方澳各式魚貨多,許多的魚罐頭工廠也都設廠在南方澳洲邊。